安徽省供销社系统改革改制(上)

发布时间:2021-07-05 点击数:12

    1983年,安徽省供销社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,退出政府序列。1987年,安徽省体改办、省财政厅等八部门联合下发《关于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意见》,明确供销社改革重点是尽快办成农民的合作商业组织,为农村商品生产服务;尽快实现各级联社向经济实体转变,推行和完善经营责任制。此后,全省供销社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、管理上的民主性、经营上的灵活性,在劳动人事制度、农民入股、经营服务范围、按劳分配和价格管理五方面进行突破性改革,探索发展为商品生产的系列化服务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、发展多种经营、发展农村商业网点、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,推广经营、价格、用工、分配放开,促进原有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变化,强化为农服务办社宗旨,探索为农服务新路。1988年,全省有10多个县以上供销社试点向经济实体转化。

    1992年,全省供销社系统确定414个独立核算单位开展经营、价格、用工、分配“四放开”试点。至年底,“四放开”面逾80%。对经营困难的基层生活资料经营门点及边、小、微、亏企业,引进个体经营,推行招标承包、风险抵押、抽本承包、全奖全赔等新责任制形式,基本做法是“两全、四定、五自、一上交”,即全员风险抵押、全额铺底金分期抽本承包,定承包责任单位(柜组、门点)、人员、经营场地、铺底商品资金,招标承包利润标底(含利、税、应提应付费用),自主经营、自行作价、自由组合、自筹部分经营资金、自负经营风险和盈亏责任,上交承包费。探索生产要素重组,加快企业走向市场。5月27日,省政府批准安徽省供销社成立安徽省供销商业总公司的改革方案,7月25日,安徽省供销商业总公司正式成立。至年底,全省50%以上地、市、县供销社增挂供销商业总公司的牌子,兴办实体,分流人员。颍上县麻纺厂全部资产为2279万元,负债为7537万元,向县法院申请并获准依法破产。和县乌江轧花厂依法兼并面临倒闭的乌江供销社。

1993年,全省供销社系统改革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,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。全省县以上供销社实行内部机构改革的达60家,占66.7%;分流约600人,新办实体83个。省供销社机关由149人减为57人,原14个处室减为5个部(室、处)。在“边、小、微、亏”的工业品零售门点、柜组实行“社有民营”,基本做法是“四自双包”:自主经营、自筹资金、自担风险、自负盈亏,包上缴、包税费。全省系统实行“社有民营”企业达1350个,占54%;涉及营业网点112万个、职工4万人;收回商品资金225亿元,收回租金8700万元。在12个企业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试点,总股本1339万元,其中原企业及职工股891万元,其他法人参股448万元。进行试点的企业当年产值6093万元,利润785万元,税收500余万元。
    1994年6月中旬和8月初,省供销社组织部室、直属单位和地、市供销社负责人赴江苏南部考察学习,增强改革意识。全省县以上供销社加强机关内部改革,80%县以上供销社成立集团或总公司,兴办实体、分流人员。完善“边、小、微、亏”工业品零售门点、柜组的“社有民营”改革,强化管理,加大抽本和收缴力度,初步制止效益滑坡,增强基层社活力。在100家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。
    1995年3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出《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》。5月,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。全省供销社加快改革步伐,探索把供销社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,兴办专业合作社,召开社员代表大会,扩大农民入社股金,扩大供销社民办因素。各地供销社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供销合作社,扩大知名度,增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供销社的了解、支持。全省供销社调整经营战略,转变营销方式,经济增长由单一流通型向多元化经营方面转变。
1997年,全省供销社围绕“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”的改革目标,推进企业改制,探索供销社经济有效实现形式。7月,省供销社在来安县召开改制工作座谈会,明确改制原则是:供销合作社的性质、宗旨和隶属关系不变,保证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保值增值,保证对承担政府职能的两大支柱行业的绝对控股权。改制形式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、有限责任公司、股份合作制等。对一些连续亏损、扭亏无望、濒临倒闭的小企业、小门点进行拍卖、租赁等。全省系统参加改制企业达436个,占全部企业的17.20%,其中基层社165个,占基层社总数的11%。改制企业中,供销社资本为4.67亿元,吸收个人股本60.08万元。改制后企业稳定发展,基层社生活资料门点租赁承包不断完善。
    2000年,省供销社推行以社企职能分开为目标的改革,省社机关处室由9个调整为8个,人员由89人减至57人。至年底,全省供销社改制、改组企业为663个,占全部社属企业27%;其中,进行股份有限公司改制的企业20个,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178个,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企业178个,停业或歇业的企业250个,出售、破产或解体的企业37个。供销社企业在经营形式上主要有5种: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856个,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190个,实行托管的企业164个,实行合作方式经营的企业28个,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企业924个。部分基层社通过存量资产增值和对闲置资产、低效资产处置获得改制成本,推动企业改造。长期以来因为人员过多而制约发展的包袱得以减轻。全省系统当年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为7594人,重新安置职工2.18万人,实行内部退养的职工6317人。以产权为纽带,构筑全资、控股、参股的企业组织框架;以抓主要商品经营和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,建立社有资产的进退机制;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,形成社有资产新的管理体制,改变过去供销社对直属企业权力无限、责任无限的大包大揽体制,控制风险责任;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,干部能上能下,人员能进能出,分配能高能低,职工责任心增强。改善资产质量,改变社有企业是供销社全资企业的单一所有制格局,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。是年起,在直属企业中,启动安徽省茶叶公司改制,将其改为有限责任公司,省社入股222万元,占总股本37.44%,公司职工入股371万元,占总股本62.56%。组建兴农土产日杂有限责任公司,总股本106万元,省社入股50万元,占47.17%,企业职工入投56万元,占50.83%。省农资公司、棉麻公司、再生资源公司、新世纪大厦等普遍进行内部经营机制转换。


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04号